宁波举行抗疫“宁波好人”记者见面会,6位代表分享“疫”线故事
记者见面会现场。
郑军
镇海区庄市街道陈倪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我是一个有着29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一个有着16年村社工作经验的基层工作者。2021年年底新冠疫情卷土重来,我工作的陈倪路社区可能是全市为数不多的被连续封控两次的社区。特别是今年3月30日,我们小区受突发疫情影响再次封控,作为社区书记,我与全体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封控小区、及时消杀、快速转运,用最快的速度将32户72名密切接触者送去集中隔离;同时摸底、扫楼、核酸检测,果断执行每一个指令,高效协调对接,连续工作14天,排摸1730户,接听数千个咨询电话,组织了12次集中核酸检测,最终带领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最精准的定位、最高效的方法,守护好了辖区10000多名居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交出了高分答卷,社区居民戏称我为“72变”书记。
王甲
宁波市公安局扫黑支队一大队大队长
我是宁波市公安局“2.30”疫情流调专班的民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作为市公安局第一批抽调的队员进入疫情流调专班,目前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在疫情出现时,参与建立公安部门、卫健部门以及区(县、市)与市局之间的指挥体系,运用大数据信息对确诊病例及重点接触对象进行活动轨迹研判,力争最短时间内完成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和重点密接人员排查等工作。
王婳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重症支部书记、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我是一名从医16年的重症医生。去年12月以来先后两次支援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担任医疗组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参与隔离病房改造建设与患者救治工作。我们重症医生讲究一个“守”字,守在危重症患者身旁,第一时间发现病情变化,进行对症处理,确保生命平稳度过危重期,这与新冠肺炎的治疗非常相似。不同的是,新冠肺炎病毒特别是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更加狡猾。医务人员需要全副武装在隔离病房工作,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巨大的考验。生理上,6小时一班,不吃不喝,高强度工作;心理上,长达一两个月两点一线奋战,与家人长时间分离。面对种种困难,我们团队的医务人员咬紧牙关,迎难而上,为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迎宁
鄞州区卫健局医共体管理办公室主任
我在医疗卫生系统工作21年多了。新冠疫情发生后,我主要从事鄞州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的管理工作,同事们开玩笑说我是鄞州隔离点的“总管家”。我们鄞州区最多的时候日在用集中隔离点67个、日新开隔离点28个,日隔离人数6000多人。隔离点是感染新冠肺炎风险最高的地方,也是“抗疫”最前沿的地方。我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把每项工作、每个细节做到极致,保证隔离人员的安全,切断疫情传播链条。
李松彪
余姚市公安局梨洲派出所民警
我是一名基层派出所民警。今年初,疫情形势严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持续增大,高速卡口成为疫情外防输入的第一道防线。为此,我们像钉子一样牢牢守护在我市防疫的大门前。今年以来,我在高速卡点累计工作30多天,拦截盘查车辆1万多辆、核查人员2万多人次。今年3月,我在余姚市高速梁辉南出口执勤,发现1名来自外省的新冠病毒阳性人员,第一时间进行闭环管控,成功防范了一起输入性风险,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一份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黄明敏
鄞州区钟公庙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今年疫情期间,我居住的小区被划为“三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第一时间向社区报到,加入“鄞领突击队”开展志愿服务,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宣传防疫信息,参与排查扫楼工作,分发居民生活物资等,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跑。同时,我们汇聚教育力量,联合“三区”内教师,创建“钉相遇,师在线”咨询平台,为封控区内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传递温暖与力量。
答
记
者
问
疫情期间,疫区居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想请问一下郑军书记,您是怎么发挥社区工作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居民解决困难的?
郑军答:是的,作为社区工作者,维系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疫情刚发生的时候,居民一开始没有准备,遇到各种困难,也出现了一些矛盾。比如说,刚开始的三区划定来得比较突然,居民们都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有些老年居民与子女分隔开了,或者有些孩子还在学校读书的,或者要出门去读书的出不去等等,都给大家造成了不少困难。刚开始这些问题也给我们的工作开展增加了一定阻碍,但是好在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沉淀,我深深地明白,防疫工作与社区工作的互通点首先是协调和沟通。对此,我做好统筹社会力量的工作,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并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后来有100多名区直机关和街道机关志愿者加入进来,他们帮助我们配发物资,最多的一天配送了上千次;居民有就医、配药需求的,也可以直接向本单元的志愿者求助,再由志愿者对接医疗保障组。我们还联系了“小6买菜”,通过线上平台,进一步畅通了物资渠道。其次,是“以心换心”。在日常的工作开展中,我拓展了居民“朋友圈”,和大家伙交朋友,多沟通,在柳岸晨韵小区,不少居民的手机里存有我的号码。一些老年朋友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订菜买米,就直接打电话给我,帮他们订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我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盼,这让我在他们心中的信任度不断上升。通过耐心的沟通和一步步解决问题,居民们从不理解到完全配合,再到后面大家还主动报名争当志愿者。我们一起携手,渡过了难关。
想问一下李警官,刚才您说到在高速出口发现一名来自外省的新冠病毒阳性人员,请问您是如何发现的,能讲讲当时的情况吗?
李松彪答:3月18日,我刚完成上一阶段任务结束隔离,就接到通知去梁辉高速南出口设卡执勤。大约晚上八点二十几分,一辆贵州牌照的车辆驶出了高速出口,车内有4个人,检查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行程码虽然是绿码,但是是带星的,我立刻警觉起来,一边让他们靠边停车,一边进一步询问对方核酸检测结果情况。这个时候,驾驶员才跟我说他刚接到电话,他和车上的一名同行人员凌晨做的核酸混检结果呈阳性。一瞬间,我的神经绷紧了,心也提到了嗓子眼,我告诉自己不能慌不能乱,一定要镇定,在脑中过了一遍处置程序后,我再次向对方核实情况,得知他们接到的是丽水疾控办的电话,于是我第一时间向指挥部做了汇报,并要求车上人员不摘口罩,关上车窗,车内待命。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一边有疑似阳性人员需要处理,一边还有源源不断的车辆在过来,在等待负压车过来的时候,我担心会有不明情况的老百姓过来围观,造成疫情外溢风险。我和同事拉好警戒线,划好隔离区,直至负压转运车将疑似阳性人员接走。随后,我又把另外两人连同车辆引导至隔离点隔离。而我当晚也被隔离了。在此期间,我的内心始终无法平静,脑子里一直不停地在思考处置过程中有没有疏漏的环节。第二天凌晨2点,疾控中心通报其中一人确诊为阳性。消息传来,不禁让我感到一阵后怕,我们守好大门的职责真是一刻都不能放松,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巨大的风险。
我们知道疫情流调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能不能请王甲大队长谈谈这种艰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甲答:要说流调工作辛苦在哪里,首先是心理上的煎熬。争分夺秒的工作节奏,从我们接到发现病例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要结合电话访问复原一个人一两周内的活动轨迹,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要一直保持着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其次是身体上的煎熬。这一点数据研判的同志感触会比较深,每个队员都是一天持续十几个小时盯着计算机屏幕查看,比如江北来福士广场疫情,我们连续奋战24小时。可能大家会说,眼睛累了可以闭目养神休息会儿,但是疫情不会等着我们,多等一秒,就意味着传播的风险多了一分,我们是在跟疫情赛跑,而且留给我们研判的时间非常紧张、非常有限,使命和责任容不得我们有时间去休息。有时候疫情发生在凌晨,我们的队员就要通宵达旦地作战,时间一长大家都习惯凌晨两三点的工作状态了。就这样我们克服了诸多困难,打赢了一场场疫情防控硬仗。
想问一下黄校长,刚才您在介绍中提到了“钉相遇·师在线”平台,为疫区中小学生提供服务,请问您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搭建这个平台,平台具体发挥了哪些作用?
黄明敏答:因为疫情,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同在封控区内,我发现很多家长很焦虑,因为孩子们在学习上碰到的困难,他们无法解决,因为封控在家,亲子矛盾也容易被激化,孩子们在家学习生活也没有在学校的时候那样有规律。我想作为教育人,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专业来帮助封控区内的孩子们,这是我们教育人的担当与使命。因此我联合“三区”内的教师,成立鄞州教育突击队,创建“钉相遇,师在线”平台,针对不同需求的孩子,老师们在线提供帮助,内容涵盖“如何进行居家体育锻炼”,“心理疏导”,解决“亲子矛盾”等,为家长和孩子们排忧解难。这个平台聚集了50多位优秀而又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实实在在地服务了200多个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平稳了“三区”内家长与学生的紧张情绪,以教育人的专业做好了师者的担当与守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防控区内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想请问一下在座的代表,你们在疫情防控一线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或者挑战是什么?
王婳答:对我来说最大的挑战,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两方面。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就不能吃喝,白班的同事还能坚持;但夜班的医生要从下午4点坚守到第二天早上8点,长达16个小时,忙完临床工作,夜班医生到值班房休息,也必须全程戴着N95口罩,大冬天即便没有开热空调也会被憋得浑身大汗,16个小时下来往往头晕脑胀、又饿又渴又累,大家一回到驻点宾馆能喝上满满一升水。除了生理上的重压之外,还需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我在担任隔离病房医疗组长期间,除了临床诊疗,还要负责对内对外的各项协调,患者从隔离酒店、方舱医院转运到定点医院,要确保严丝合缝的闭环式管理。有一次原本计划上午8:00病房启用开始接收病人,结果当天凌晨3点钟收到转运信息,病人6点就要送达。当时,整个人就进入了高度紧张、全负荷运作状态,我们整个团队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艰苦鏖战,对接转运、采集病史、协调检查,报卡、汇总信息,14个工作群里不断冒出未读的“红点”提醒,几乎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幸运的是尽管我是第一次担任医疗组长,但是组员们都是经历多次疫情的老队员,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很快熟悉了在外院作战的各项流程。
陈迎宁答: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始终在高压下工作,心里的弦始终绷着,需要随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隔离点的人员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各方面差异往往很大,像是个小社会。面对7天甚至14天的集中隔离,很多人会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身体突发状况和过激行为等。比如,我们遇到过有隔离人员服用了自己从国外带回来的保养品突然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的;比如,我们也遇到过值班电话响了,来电的老人说了“我要晕倒了”之后就没有声响了;再比如,我们也遇到过有隔离人员隔离期间产生负面情绪,猛踹隔离点工作人员的等等,类似的突发情况,随时可能在集中隔离点出现,需要及时、安全、妥善处置,考验着团队应对突发状况的综合能力。我也很感谢所有在鄞州隔离点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从2020年以来,鄞州区已经隔离了10万多名人员,至今未发生一起隔离点感染,没有发生一起由于隔离点工作人员处置不及时而导致的意外事件。
李松彪答:高速路口设卡执勤是户外作业,最让我们难受的就是天气变化。高温时,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憋闷得慌,衣服整天都是湿答答的,时间长了,还会喘不过气来。碰到大风和降温,冻得人瑟瑟发抖。尤其今年3、4月份的时候,后半夜是真的冷,再加上长时间的站立,腿会很难受。大家可能也在抖音上看到过,我们的执勤民警因为夜间寒冷不得不练拳热身,保持清醒的视频。因为一个疏忽,就有可能放过一辆涉疫车辆。特别是凌晨的高速路口,跑长途运输的外省车辆会特别多,所以我们必须随时保持警惕。
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宁波经历了多次疫情防控的硬仗,我想请问郑军书记和陈迎宁主任,你们对宁波的防控工作有哪些体会?
郑军答:好的,这两年来我切身参与了三次疫情防控工作,从中看到了宁波速度、宁波力度、宁波温度。第一是速度。疫情一发生,市里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迅速开展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等工作。市、区下发指令,街道、村社争分夺秒坚决果断落实。如今年3月30日,海曙疫情发现病例流调轨迹涉及我所在的社区,31日凌晨我们就划定了“三区”,同时封控管理、保障物资等措施第一时间落实。这其中,“快”是制胜关键。第二是力度。在疫情防控一线,不仅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医务人员、志愿者等等都是废寝忘食,24小时连轴转,这样的工作强度和防控力度,再加上越来越细的精密“智”控手段,让我们牢牢守住了疫情防线。第三是温度。如今年柳岸晨韵小区有许多即将中考、高考的学子,3月份刚好遇到小区封控,有关部门和领导非常重视,做了许多工作,想了很多办法,来保障这些考生备考不受影响。另外,市、区两级还对接专门的医院,为特殊人群配药开通绿色通道。在我们社区抗疫期间,许多社会力量、热心市民、爱心企业纷纷出力,有的捐赠物资、有的来当志愿者。这些力量的不断涌现,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温暖。
陈迎宁答:我的最大体会是疫情防控工作举措变得更有效率了。疫情刚发生时,我们的隔离工作像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人员构成主要是卫生系统的同行。现在,心态上更从容了,方向更明确了,多部门联合组成团队的形成了巨大的合力。最直观的一个变化是,隔离点的管理更加精细、规范和高效。以前,一个隔离点往往要经过1-2天的准备才能接待隔离人员。现在,我们通过提前储备和培训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全时备战制。一旦接到命令需要开启新的隔离点,能确保1小时内完成所有工作人员集合,4小时内完成酒店防疫改造,6小时内接待隔离人员。
再过几天就是“七一”了,我注意到台上的代表们都佩戴着党徽,我想请问作为一名党员,是如何在抗疫一线中践行初心使命的?
王婳答:作为定点医院医疗组的临时党支部书记,经历这次抗疫,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句话的含义。隔离病房的医护团队来自不同的医院或岗位,一开始大家并不熟悉,然而临床工作中团队协作至关重要。这时党支部就成了一线开展工作、凝心聚力的堡垒。作为支部书记,我还经常同每位同志谈心,了解他们的情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我们24名党员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大家斗志昂扬,不怕苦不怕累,发扬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支部是堡垒,那么每个党员都是竖立在一线的一面旗帜。只要有情况,党员冲在最前线,随时顶上。记得有一天夜里12点,一家三口确诊新冠肺炎要转到隔离病房,人手不够,我在工作群里一喊,党员同志带头报名,进入隔离病房协助工作。这其中,有许多人白班结束才没几个小时,也有人第二天一早还要继续在隔离病房工作。在党旗的引领下,我们这支队伍锤炼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的骨干团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驻扎病房54天,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10人,为新冠疫情的动态清零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想问问在座的代表,你们是如何兼顾好家庭和工作的,此刻有什么特别的心里话要对家人说?
郑军答:疫情期间,我半个月都没有回家,家里的事情都是妻子在承担。当时我的老丈人突发重病,妻子第一时间给我打电话,但我正在社区配送物资,正是最忙碌的时候,真的是走不开。在她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能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给予她支持,觉得挺歉疚的。我非常感谢妻子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老人的身体也很健康,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也计划在疫情结束后,抽出时间带着家人自驾游,一起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王甲答:我们家是一个“双警家庭”,我的爱人是一名高速交警,她的工作岗位是守护疫情进入我市的第一道防线,当疫情警报拉响时,我跟她都会一起奔赴各自的战“疫”岗位。家里还有个3岁的女儿,更多的时候只能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身为父母,我们觉得很不称职,也很感谢家人对我们夫妻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在流调专班里,像我这样的双警家庭有很多,他们都在默默付出、默默战斗。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形容抗疫一线的双警家庭:他们有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也有着疫情一日不退、我们一日不还的侠骨。和爱人一起携手“逆行”,双倍的坚守,包含了我们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也诠释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王婳答:我先生也是一名医生,我们是宁波二院的双职工,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今年孩子刚好面临小升初,因为工作的缘故陪伴女儿的时间更少了,心里感到亏欠。不过非常欣慰的是,女儿很懂事,家人的支持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让我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记得最深的是,去年12月11日接到命令第二天要去支援定点医院,原本以为女儿会很不舍,没想到她脱口而出,妈妈,我明天可以和同学说,我妈妈去抗疫了,我能感受到女儿这时的自豪。后来有一次,医院统一送来物资,先生和女儿给我准备了一大袋日用品,上面还贴着纸条,写着:妈妈,注意安全,平安归来。当时,我的眼眶就湿了,30多天没有看到孩子,真的非常想念,但是看到孩子这么懂事,更觉得充满力量。
陈迎宁答:我有两个孩子,大女儿今年中考,疫情以来,我几乎没有管过她的学习与生活。她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比如自己放学回家,购学习用品,有时候还要帮忙照顾弟弟和做家务。小儿子在读幼儿园,这几年来,我只有一个周末陪他在公园玩过两个小时,他偶尔也会我撒娇:“妈妈,你可以好好陪我玩,不接工作电话吗?”说实话我也很想多陪陪孩子,虽然家里离单位就5分钟距离,但是疫情防控任务这么重,忙起来的时候甚至没时间回家睡觉。我的先生和双方父母承担了家里全部的家务,让我可以一心扑在工作上,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李松彪答: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我年迈的父母让我时刻放心不下。因为工作忙有时候一连几个月都不能回父母家看看他们,都是他们打电话过来问我累不累、冷不冷,要注意安全。真的挺对不住他们的,父母亲有点小毛病都是自己去医院,从来不告诉我,怕给我添麻烦,我觉得自己真的不够孝顺。但是他们都理解我工作忙碌,从未埋怨过我,感谢父母的理解,接下来我会抽更多时间去陪伴他们。
黄明敏答:因为疫情防控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基本上照顾不到家。还好,有我先生毫无怨言地支持和理解,并做好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因为理解,所以我可以义无反顾去做我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支持,所以我可以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在这里,我想对我先生说一声:一份懂得是多么难得,幸运有你!谢谢!
让我们再一次
向所有的抗疫工作者致敬!向身边的抗疫先进学习!担当起每个人的责任,共同守护、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为深入贯彻省市党代会精神迎接二十大的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环境
2022年6月28日0-24时,我市无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更多详情,请在宁波发布菜单栏中点击“专题专栏”,选择“疫情防控”,即可查看。
3、全市推进“两个先行”、打造“六个之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暨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
权威发布,民生服务
快关注↓
来源:宁波市文明办、宁波市疫情防控办